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发展,向“新”迈进、以“质”为本、靠“生产力”落脚,不断开辟农业职教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奋力在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一、聚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在培育壮大现代化“成都农匠”上强基固本
创新工作机制、激发人才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统筹推进现代化农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坚持以“育”为先。围绕课程共建、教材共编、师资共享等,深化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学院、通威产业学院、金堂食用菌产业学院等5个特色产业学院办学机制,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兴教 以教强业 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学院”获省级优秀典型案例,现代农业装备产业学院入选第二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涉农头部型、创新型企业深度合作,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牵引带动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围绕乡土特色产业、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农村电商等,制定《专业设置和调整管理办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3个,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格局。坚持以“引”为源。持续做好国家级省级涉农联盟(集团)建设工作,联合政产行企优质资源,加快打造“访问工程师计划”“现代产业导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等高水平创新人才高地,持续柔性引进种业泰斗荣廷昭院士团队、农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陈其兵教授、非遗传承人胡世勋大师等,以最优秀的人才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坚持以“用”为重。围绕现代农业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制定出台人才认定和发展标准,加大实施高层次人才队伍评价管理,形成“师德核心+多元业绩”考核标准,构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企业行业第三方考核”多维度长周期评价方法,着力优化完善人才队伍蓄水池,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二、聚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在助力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上提质增效
搭平台、增动能、促推广,深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打造前端科研平台、激活中端科创动能、加大后端成果推广。着力抓好科研平台建设。围绕现代农业建圈强链,以优势资源创生优质平台,联合申报土壤调理与地力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兽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中心,持续加强广汉现代农业装备新技术推广平台、黄河流域特色农产品智慧流通协调创新中心建设,参与国家级农高园建设,联合企业申报检测类联合实验室,学校智慧渔业科研与实训平台2项指标通过国家级检测能力资质认证。着力抓好科创能力提升。聚力“天府良田提质攻坚”“粮食生产保供”“粮食安全保障”等重点领域,聚资源、建机制、树标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现象级大场景和新模式,立项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项目1项、省级产教融合项目1项、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1项。着力抓好科技成果技术推广。 深入跟进新时代天府粮仓建设,持续开展科技人才“组团式”“蹲点式”下乡服务,入选四川省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万里行等服务团队27个,围绕农业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数字化服务、数据化应用等,扩大黑甜玉米、大麦、苦瓜等新品种试种示范,推广山地乌骨鸡、推广阻断口岸主要动物疫病输入关键技术等,创造经济效益16亿元,指导崇州市获批立项四川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稳产高产。
三、聚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在推进三农现代化建设发展上赋能增值
围绕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在赋能粮食增产增收、丰富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能力上加力加劲、务实作为。助力区域粮食增产增收。持续做好环城生态区9000亩农田地力提升、种植技术、病虫害等技术指导工作,不断扩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在崇州、新津、邛崃、大邑、东部新区等示范种植超4000亩,助力粮食稳产保供。助力乡村表达塑形塑魂。聚焦成都“百村先行、千村提升”工程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十大行动”,推进崇州等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参与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开展温江区川西林盘改造升级和保护利用。助力农业主体素质提升。发挥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势,以“四川农民培训学院”、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农业职业经理人学院为抓手,立足成都、辐射四川、面向全国,聚焦创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种养大户、退役军人等,开展乡村规划运营师、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培训7万人日,助力区域乡村人才振兴。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 工程指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