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大会上,高精尖、新奇特的种业元素丰富有趣,吸引了大量观众热情打卡。同时,先进的种业科技吸引大量业内人士巡馆“探宝”。
紫色作物变身文创产品
紫小麦、紫花生、紫土豆、紫油菜……来到5号展厅西集镇面由心生公司的展位,仿佛来到了紫色作物的庄园。
紫色农产品富含花青素,一直很受老百姓的欢迎。企业负责人杨帆介绍道:“原来很多农场种植的紫色蔬菜用的都是外国种子,我们现在培育的都是属于中国的紫色种子,可以说是我国种业打破外国垄断的一个缩影!”
杨帆还有一个身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作为区妇联推荐的特殊人才来到西集镇进行面塑技能培训。面塑最离不开的就是面,如何在面上作出乡村振兴的文章呢?“利用种植、食品加工、文创三产融合,助力西集镇乡村振兴,通过培训西集镇农村女性,提高面塑技能,将农田景观画呈现,体现新农村文化,红色文化,将农业与文旅融合,为小麦赋能。”杨帆说。
一产是小麦种植。西集镇是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处农作物黄金种植带,有蒙金土壤,十分适宜小麦的种植。杨帆便联系引进了新品种——紫优小麦。紫优小麦是远缘杂交小麦,杨帆介绍:“2020年,我们的特色农产品紫优小麦及其系列的衍生产品就在通州打出了不小的名气,于是我们决定继续深耕,目前为止已种植出29种紫色农作物。”
二产是食品加工。杨帆在西集镇开设食品加工厂,促进紫优小麦面粉就地就近转化增值;将非遗面花商品化出售,并在通州区开设实体店。紫优小麦让非遗面花不仅具有观赏性,营养也大大提高。种业大会的现场摊位上,可爱的“醒狮兔”面塑花馍,憨态可掬的小兔子馍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
三产是服务。以“一把麦子一把面”为主题,杨帆在通州区西集镇侯东仪村成立了面塑艺术馆体验中心。附近还建起了小麦主题的民宿,以家庭作为消费主体,亲子陪伴沉浸式体验非遗面塑,“希望文化创意赋能农产品,从而带动农民增收,推动西集镇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杨帆说。
“花儿朵朵”开向餐桌案头
蜀葵、美国薄荷、特大葫芦、蓝矢车菊……十几个展柜摆满花种,令人目不暇接,像一个真正的花园。北京花儿朵朵花仙子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曹玉美种花24年,把爱好“种”成了职业。如今她的“花园”经营着千余种种子,涵盖观花、观叶、观果、蔬菜、芳香、中草药、垂吊等系列,主要面向家庭园艺,既有观赏植物,还有实用植物,“罗勒是我们从欧洲引进的新品种,做菜可以掰一点来提味,还能入药,是‘药食同源’的一种植物。”
开发的新种子越来越多,能否对植物深加工,让花朵开下枝头?于是,在此次种业大会上,人们看到了罗汉果罗勒茶、罗勒红茶、罗勒凝胶等最新产品。曹玉美介绍,“比如罗勒是调味品之王,叶子具有杀菌、强身、助消化作用,我们以罗勒为主体,生产出了罗勒酱、罗勒面膜等产品,都很受欢迎。现在我们已经申请注册品牌,未来将和药厂合作,以罗勒为原材料开发驱蚊药膏等产品。”
全产业链开发发掘了花儿们的商业价值。
地标花生新品首次亮相
在河北展区,不少人在试吃黑花生和“水果花生”,咬开一颗,清新香甜,比普通花生更加“甜蜜”。
保定市易园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蒋晓霞介绍,此次带来的三种新品花生各具特色,“水果花生”以清甜口感为特色,油脂含量较低;“黑珍珠”花生通体乌黑,花青素含量比普通花生更高;高油酸花生酥脆可口,适合生吃。“这三个新品种今年已具备供应市场的条件,今天把它们送到种业大会上来,让它们在这个面向京津冀和全世界的大舞台上亮个相。”蒋晓霞说道。
据介绍,这些选育的彩色花生品种以“易县花生”为商标名,在2022年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除了生食和入菜,该企业还开发出一系列下游产品,花生酱、花生乳、花生油,以多种形式走上餐桌。
对于当地种植户来说,花生的味道更加“香甜”。新品种和新种植技术在当地推广,成为致富技能,企业则进行订单回收,带动40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目前向外地推广种植也是采取订单回收模式。以后希望能和北京农场、企业深入合作,从订单回收转变为合作研发生产,借助北京的技术、资源、平台优势,让易县花生更快更好向市场推广。”蒋晓霞说道。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 工程指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