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紧扣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种植业任务,以三项举措为抓手,全力推进种植业稳中有进、整体向好。
一、紧扣生产保供给
一是坚持全市生产一盘棋。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三区连续两年签订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压紧压实粮食生产责任,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成立“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政府市长任组长相关副市长任副组长,制定各年度“菜篮子”生产能力提升计划,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定期调度各区蔬菜生产情况,着力提升供给能力。二是坚持设施露地两手抓。通过招商引资、科技服务,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投资建设百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盘活闲置温室、连片种植露地蔬菜,发展设施化、园区化、绿色化、标准化的蔬菜种植体系,实现蔬菜产业扩规增效。2022年以来,累计盘活闲置温室269亩,建成百亩设施蔬菜基地2个,截至2023年7月下旬,全市蔬菜播种面积0.72万亩,同比增长7.7%。三是坚持粮食生产三步走。政策上,制定耕地轮作、优质高效增粮示范、“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等14个方案,明确粮食安全责任,指导粮食生产,促进增产增收。补贴上,全面落实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累计发放补贴资金2551万元,进一步提升农户种粮积极性。技术上,开展玉米密植高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开展秸秆肥料化试验示范和地膜残留定位监测工作,持续改善土壤环境,高效助力粮食丰收。2023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48万亩,同比增长8.86%,预计产量超过0.7亿斤,有望实现粮食面积产量四连增。
二、聚焦特色提效益
一是种出致富新“钱景”。坚持以特色葡萄产业为核心,以小葡萄撬动特色大产业,印发《乌海市设施葡萄种植基地建设规划》,优化葡萄种植结构。2022年底,全市葡萄保有面积2.25万亩,产量775万公斤,产值1.2亿元;2023年持续加力发展葡萄产业,上半年葡萄种植面积与去年同期持平,设施葡萄种植面积较上年增长4.9%,葡萄萌芽、挂果和果实成熟情况良好,预计全年产量稳中有增。依托抖音“乌海葡萄”等线上平台加大推广力度,推动鲜食葡萄走出乌海。二是“串”起甜蜜新产业。全市从事葡萄种植、加工、流通、保鲜的企业30家、合作社19家。有葡萄酒商标的企业7家,葡萄酒年生产加工能力1.43万吨,位居全区同行业之首。2022年以来云飞、阳光田宇等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开发葡萄汁、葡萄干、葡萄籽油等产品,云飞公司有机葡萄干加工中心有序建设,葡萄产品深加工从单一酿酒逐步向葡萄汁、葡萄干等多品类转变。三是农旅融合新图景。随着“乌海葡萄”知名度的日益提高以及城市转型带来的旅游市场开发,乌海市抢抓发展新机遇,将葡萄种植、加工与旅游、民俗融合发展,以葡萄文化为主题的产业融合效益逐步显现。截至目前,建成以葡萄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30多处,最高年接待游客量20多万人次,有效提升“乌海葡萄”知名度和美誉度。建成沙漠原生态葡萄酒庄4个,均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景区。以“无边界园区”的思路打造乌海市“葡园绿道”,于2023年7月22日正式开园,形成“一园一特色、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转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服务增产能
一是抓检查,护航农资供应。以辖区农资经营户为重点检查对象,对种子、农业、肥料等农资产品开展执法检查,规范农资经营秩序,保障农资量足质优价稳,2023年春播期间,完成对全市农资经营店、肥料生产企业开展检查44家次,完成海勃湾区和海南区的农药抽检。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执法检查96人次,发放农资辨假识假、科学使用、减量提效等各类宣传资料800余份。二是抓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农技人员结合农时,为农民作指导、讲技术、送服务、解难题,保证技术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技术措施到田,2023年春播以来,累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93次,专题培训12次,邀请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葡萄协会专家开展葡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预防专题培训3轮。三是抓项目,促进示范带动。乌海市围绕主导产业、特色经济作物等开展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重点推动一个高产项目、两个示范行动、三个示范片区建设,集成示范“五统四控三提两增”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全生物降解膜下滴灌密植精准调控、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组织观摩2次,覆盖种植面积9800亩,预计作物亩均产量可提高100—200斤,充分发挥示范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引领作用。
信息来源:乌海市农牧局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全国三农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中农兴业 工程指定网站